信息系统入网安全测评的流程

2025-09-26

入网安全测评.jpg

入网安全测评

在数字化浪潮中,信息系统入网安全测评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防线。其核心流程涵盖定级备案、资产梳理、差距分析、整改加固、测评验证和持续监督六大环节,形成闭环管理机制。以下从专业视角解析具体实施路径:

一、科学定级与合规备案

依据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》(GB/T 22240-2020),系统运营单位需结合业务影响范围、数据敏感度等要素自主确定安全等级。例如,某三甲医院将HIS系统定为三级,因其涉及患者隐私数据且中断将导致诊疗瘫痪。定级报告需经主管部门审核,四级以上系统还需组织5人以上专家组论证。备案环节需在30日内向属地公安机关提交定级报告、系统拓扑图等材料,福建省等地区已实现电子化备案,审批时效缩短至7个工作日。

二、全维度资产清查

资产梳理需覆盖物理环境、网络设备、应用系统等七大类要素。某金融平台通过绘制资产拓扑图,发现3台未纳入管理的旧服务器存在弱口令漏洞。具体包括:

1. 硬件资产:服务器、存储设备、安全设备(防火墙、IDS)

2. 软件资产: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中间件、业务应用

3. 数据资产:结构化数据(用户信息)、非结构化数据(日志文件)

4. 人员资产:系统管理员、安全运维人员权限分配

三、精准差距分析与风险识别

采用访谈、文档审查、工具测试等方法对照等保2.0标准(GB/T 22239-2019)进行合规性检查。某政务云平台测评发现:

1. 技术层面:未部署双因素认证、日志留存仅30天(三级要求≥6个月)

2. 管理层面:缺少第三方服务商安全管理制度、未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工具测试环节,通过Nessus扫描发现23个高危漏洞,包括SQL注入、未授权访问等。

四、系统性整改加固

整改需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:

1. 技术加固:部署WAF防护Web攻击、配置VLAN实现网络隔离、启用数据库加密传输

2. 管理优化:制定《数据分类分级指南》、建立变更管理流程、每季度开展安全培训
某制造企业投入80万元完成整改后,系统可用性提升至99.99%,年减少安全事件损失超200万元。

五、权威第三方测评验证

选择具备CMA/CNAS资质的测评机构,如柯信优创第三方服务商,完整流程包括:

1. 预评估:3-5个工作日完成差距分析

2. 现场检测:2-4周实施渗透测试、配置核查等7大类120项检测

3. 报告编制:1-2周出具包含高风险项整改建议的测评报告
某电商平台因未按时复测被网信部门约谈,凸显周期性测评的重要性。

六、动态化持续监督

建立“监测-响应-改进”闭环机制:

1. 技术监控:部署SIEM系统实时分析安全日志

2. 管理审计:每季度开展合规检查、每年组织攻防演练

3. 人员考核:将安全绩效纳入KPI体系,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

公安机关的飞行检查已成为常态,2024年某次突击检查中,30%的被查单位因日志留存不全被要求整改。信息系统入网安全测评不是“一次性工程”,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安全运营体系。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实施,可有效降低数据泄露、业务中断等安全风险,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。



标签:信息系统入网安全测评

阅读0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微信加粉
添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