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功能测试包含哪些内容?可靠性/易用性/维护性指标全解

2025-08-21

软件测试机构 (5).jpeg

测试机构

在软件质量保障体系中,功能测试仅是基础,真正决定用户体验和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,往往在于非功能测试(Non-Functional Testing, NFT)。非功能测试关注的是“系统如何工作”,而非“系统能否工作”。它评估软件在性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易用性等方面的表现,是软件交付前不可或缺的质量把关环节。

本文将全面解析非功能测试的核心内容,重点解读可靠性、易用性、维护性三大关键质量属性的测试内容与量化指标,帮助您构建更完整的软件质量视图。


一、非功能测试的主要内容

根据ISO/IEC 25010软件质量模型,非功能测试涵盖以下核心质量特性:

  1. 性能效率(Performance Efficiency)

    • 时间特性(响应时间、吞吐量)

    • 资源利用率(CPU、内存、磁盘、网络)

    • 容量(系统可处理的数据量或用户数)

  2. 兼容性(Compatibility)

    • 跨平台兼容性(Windows、Linux、macOS)

    • 浏览器兼容性(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等)

    • 设备兼容性(PC、移动端、平板)

    • 第三方系统或接口的互操作性

  3. 安全性(Security)

    • 身份认证与授权机制

    • 数据加密(传输中、存储中)

    • 防御常见攻击(SQL注入、XSS、CSRF)

    • 安全日志与审计追踪

  4. 可靠性(Reliability)

    • 系统稳定性、容错能力、可恢复性等(详见下文)

  5. 易用性(Usability)

    • 用户界面友好性、学习成本、操作效率等(详见下文)

  6. 可维护性(Maintainability)

    • 代码可读性、模块化程度、可测试性等(详见下文)

  7. 可移植性(Portability)

    • 系统在不同环境间的迁移能力


二、核心指标深度解析

1. 可靠性测试(Reliability Testing)

可靠性衡量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持续稳定运行的能力,是关键业务系统(如金融、电力、医疗)的核心要求。

测试项定义常用指标测试方法
成熟度(Maturity)系统因自身缺陷导致失效的频率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<br>故障率(Failures per Hour)长时间压力测试、稳定性测试
容错性(Fault Tolerance)系统在异常或错误输入下仍能正常运行异常输入通过率<br>错误处理成功率边界值测试、异常注入测试
可恢复性(Recoverability)系统故障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恢复时间(RTO)<br>数据丢失量(RPO)模拟宕机、断网、数据库崩溃后恢复测试

示例:某银行交易系统要求MTBF ≥ 99.99%,RTO ≤ 5分钟,RPO = 0(零数据丢失)。


2. 易用性测试(Usability Testing)

易用性关注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效率、满意度和学习成本,直接影响用户留存与产品口碑。

测试维度定义评估方法量化指标
可操作性(Operability)功能是否易于执行用户任务完成测试任务完成率、操作错误率
易学性(Learnability)新用户学习系统所需时间用户培训后测试首次操作成功率、学习曲线
用户满意度(User Satisfaction)用户对系统的主观感受问卷调查(如SUS量表)SUS评分(满分100,≥68为可接受)
可访问性(Accessibility)残障用户能否使用屏幕阅读器测试、键盘导航WCAG 2.1合规等级(A/AA/AAA)

实践建议:邀请真实用户参与可用性测试,观察其操作行为,收集反馈,比单纯技术指标更具价值。


3. 可维护性测试(Maintainability Testing)

可维护性衡量系统修改、升级和修复的难易程度,影响长期运营成本与响应速度。

测试项定义评估方式关键指标
可分析性(Analyzability)诊断问题原因的难易程度日志分析、错误追踪日志完整性、错误定位时间
可修改性(Modifiability)修改代码或配置的复杂度代码审查、变更影响分析代码圈复杂度(Cyclomatic Complexity)<br>模块耦合度
可测试性(Testability)验证修改后是否引入新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覆盖率、自动化测试支持单元测试覆盖率 ≥ 80%<br>接口自动化覆盖率
稳定性(Stability)修改后系统崩溃或行为异常的风险回归测试、集成测试回归缺陷率、构建失败率

最佳实践:通过静态代码分析工具(如SonarQube)持续监控代码质量,建立可维护性基线。


三、非功能测试实施建议

  1. 早期介入:在需求和设计阶段就定义非功能需求(NFRs),避免后期返工。

  2. 量化指标:所有非功能要求应尽可能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(如“响应时间 < 2秒”而非“系统要快”)。

  3. 自动化支持:使用JMeter、Gatling(性能)、Selenium(兼容性)、OWASP ZAP(安全)等工具实现自动化测试。

  4. 持续监控:上线后通过APM工具(如Prometheus、New Relic)持续监控非功能指标,实现质量闭环。


四、结语

非功能测试是保障软件“好用、稳定、安全、易维护”的核心手段。可靠性、易用性、可维护性作为其中三大支柱,直接影响系统的长期价值与用户满意度。通过建立科学的测试体系、设定明确的量化指标,并结合自动化工具与持续监控,企业可以全面提升软件质量,降低运维风险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
在追求功能快速迭代的同时,切勿忽视非功能质量的建设——因为真正的“高质量软件”,不仅“能用”,更要“好用、耐用、易管”。

标签:测试机构

阅读0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微信加粉
添加微信